开篇
在开始讲“功利主义”这一抽象命题前,请各位设想这样一个问题,有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正向一条铁道上的五个人驶来,你可以拉下拉杆拯救这五个人,但是你会害死另一条铁道上的一个人。这是一个经典的哲学思想实验,若是你选择拉下拉杆,那么此时你的选择——-起码是部分的,便蕴含了功利主义的思想。功利主义这个词在汉语语境当中可能是一个被误会的比较深的名词,当一般人读到“功利主义”一词时,往往会联想到“不择手段”,甚至联系到“马基雅维利主义”上去,但是这种想法无疑是不正确的,在讨论这一名词前,请让我们把这种带有偏见的固有观念丢弃。
功利主义的起源
功利主义起源于十八世纪末,这个哲学流派在诞生之初便受到了世人的关注,现在的经济学和法学当中多少可以看到功利主义的身影,杰里米·边沁则被主流学界视为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边沁的功利主义有一项重要的假设,它认为人是趋利避害的,进而得到了“最大的幸福既是至善”的结论,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是人们的行为都是向着“有用性”和“效用性”这两个方向进行的。一个行为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可以带来尽可能大的正效应,既是“善”。功利主义作为判断行为的标准,要求尽可能多的快乐和尽可能少的“痛苦”。
在道德理想上,其追求普遍化的个体为主体的快乐主义,既是社会的“快乐主义”。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都在追求一种超验,高尚的脱离物欲的纯粹道德,而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这一思想表现得尤为凛冽,耶稣就曾说过“骆驼穿过针眼,比富有的人进入神的国更容易呢!”这句话便体现了一种禁欲主义的思想,它鼓励人们过尽可能清贫的生活以最大程度的接近上帝。这样的思想甚至支配了人类相当长的时间,在早期的美国,还有“清教”的思想运动遵守着这种禁欲主义的生活态度,直到后来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这样的思想才逐渐被淡化。功利主义在这一角度上便体现了进步性,它将出世的禁欲主义道德丢弃,把入世的快乐主义带给人们。
功利主义的经济学
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也能看到边沁的身影,在圭多·德·拉吉罗所著的《欧洲自由主义史》中也提到:经济学有两个奠基人,一个是亚当斯密,一个则是边沁,只是后者被经济学家们忘了。而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则是其学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它的理论依据正是来源于功利主义原则。它认为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从此得到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的根本原则。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中,投入生产的资本获得的收益会因资本家的贪婪而产生再生产,带给社会的便是更多的产品和更大程度的生产力,由此,社会生产的极大化逻辑便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贪婪会带来更好的结果,这便是电影《华尔街》“Greedy is good”这句话的现实写照。它体现的未必完全是资本家的自我开脱,还是一句有依据的社会运行规律的经验总结。但是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是不可忽视的,他的主张来自于“异化”这个概念。
劳动者与产品异化,劳动者与劳动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这让生产者没办法买到他们的产品,让无产者时刻处在被剥削的地位,这些问题使得资本的诞生流淌着肮脏的血。
边沁很早便在他的著作当中表达了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只是他的用词是快乐而不是效用。他也很早便提出了“市场失灵”这一现象,也表示过因此造成的经济危机和效率受影响时政府介入的必要性。即使不能武断地说边沁的思想预示着后来的凯恩斯的宏观调控的到来,也可以客观的讲:功利主义思想启发了以后的经济学家。
功利主义的道德逻辑
同时的,边沁也是一个法学研究者,他的目的是想从立法上保证社会福利最大化原则,某些程度上正因为此种原因,边沁主张编撰以功利主义为中心进行判断的“万全法”来代替现行的“自然法”和“普通法”。他认为法律只不过是立法者的意志或者是命令,他还主张“多愁善感的道德和禁欲主义的道德都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并且都是贵族政体的产物。”他还说“那些宣扬牺牲道德的人并不都是错误思想的受害者,他们想要的是其他人为自己牺牲。”这些论断某种层面上预示了马克思的思想的到来。
功利主义本身是存在着逻辑问题的,就例如说对于功利主义所提出的观点:“能够增加快乐的总量、减少痛苦总量的行为,就是善的且正确的。反之,就是恶的且错误的”。
从逻辑上来说,此观点从人“趋乐避害的自然本性出发作为大前提,直接得出一个附加了价值判断的结论,这种推理方式也存在违反演绎推理的逻辑规则的问题。而边沁对于万全法的推崇也忽略了“善与恶”本身也已经不知不觉的用到了自然法的一些道德评判标准。“换句话说,他一方面反对、不承认自然法,另一方面却又在用自然法,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那么现在,让从上述两个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思考方式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当一个女孩拿着她筹来的钱,打算医治她重病在院的父亲时,路边要饥饿致死的五个流浪汉是否有权利抢走女孩的钱,填补他们饥肠辘辘的肚子?这时候我们便可以用经济理性计算了,五个人的生命大于一个人,符合效用最大,应该抢!此时法律应该怎样运行呢?五个人的生命大于一个人,流浪汉无罪!功利主义便在其中陷入了两难,功利主义者们或许会告诉你,抢走他人的钱也会带来额外的痛苦,但不论如何他们如何辩解,都很难否认:当性命被纳入理性而冰冷的计算中时,必然会带来荒谬的结果。
从边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发现他是一个真诚而又善良的哲人,但罗素评价,他却因为他的善良导致了他难以看到自己理论体系中出现的问题。
功利主义与社会主义
这一派学者们的成果无疑是伟大的,但是他们的思想中也隐藏着小资产阶级的“傲慢”,这影响了他自己还有他思想的后继者。罗素评价“社会主义是在边沁学说的全新时代萌芽的,是正统派经济学的直接结果。”但是小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则让功利主义者没法触及到更高的高度。后来的功利主义学派继承者詹姆斯·穆勒的评价则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他如此评价社会主义者:
“他们的财产观真丑陋,………他们似乎认为财产不应该存在,存在财产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祸害。毫无疑问,有恶棍在他们当中活动。………这些傻瓜们,不明白他们疯狂祈求的东西对于他们将是那种只有他们自己的双手才会给他们带来的灾难。[1]”
卢梭在他的哲学著作中表示,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样的思想启发了社会主义者,但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们由于他们的短视(或者是恐惧于历史潮流)而拒绝承认并急于去否定这种矛盾,这使得这两种学说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与发展。穆勒的评价虽然表现出了凛冽的阶级性,但是他的论断却在一定程度上的预示了历史的发展。我认为在一些层面上功利主义和社会主义存在着相似性,但是正因为无产者和资产者的利益很多时候并不兼容,使得这两个学说分成了反动的和进步的两个方向。
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来说,功利主义无疑是一个有着巨大影响的伟大学说,但是用功利主义的逻辑却很容易推出荒谬的结论根据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对当代一些现代国家的施政模式具有深远影响,在一些人的决策下,部分人的生命成为了可以被舍弃的牺牲品,这样的选择毫无疑问大大压缩了社会的管理成本,看起来似乎增进了社会的“共同”利益,然而这种做法既不人道,也漠视了人的人格与尊严,底层人民作为“被决定淘汰”的一方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现实性。
这种现象是功利主义经典难题——电车难题的生动写照。康德曾说“人只能是目的,不能是纯粹的手段。”康德的倡议便能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功利主义的思考模式很自然地把部分人当作了手段,当作了完成他人目的的代价,这种思考模式自然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毕竟人的价值是不能用来衡量的,若是“人”被放到价格标尺当中进行衡量,那么必然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位高权重者对人权的扭曲与践踏。功利主义的本质正是源于对人的本质的抽象性理解,忽略了人的历史性、多样性、复杂性,这正是马克思所极力反对的。
因此我们在运用功利主义思想解决日常问题的同时也应该明白功利主义的缺陷和阶级性,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好的运用哲学思维改造社会,解决现实问题。
- 1.罗素, B. (2020). 西方哲学史(下册). 应急管理出版社. 第257页. ↩